马师曾(英文名:Ma Si Tsang,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1日),字伯鲁,号景参,曾用艺名关始昌、风华子,原籍广东省顺德区桂洲镇(今顺德容桂),中国粤剧表演艺术家,“马腔”创始人,被誉为“粤剧丑生泰斗”。
在中小学时期,马师曾对戏剧产生兴趣。中学毕业后,马师曾遵父母之命到香港做学徒,因忍受不了欺侮责骂而返回广州市。其后,马师曾进入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开始了粤剧学徒的生活。1918年初,马师曾被转卖给前来招收演员的大牛叶,其后被带到新加坡。在新埠演出时,与靓元亨相遇,并拜靓元亨为师,随他参加普长春剧团的演出。1923年,马师曾被聘回香港人寿年戏班,接替正印丑生薛觉先。1925年,马师曾离开人寿年剧团,组建大罗天剧团。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马师曾应邀至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和美国演出。1933年,马师曾从美国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组建太平剧团。作为剧团的台柱,马师曾率先编演“救亡粤剧”,如《汉奸的结果》。1941年,香港沦陷后,马师曾带领全家人逃离香港,从澳门走迂回路线,最后在湛江市落脚,其后又转往广西壮族自治区。1942年,马师曾在广西建立抗战剧团,率剧团到后方演抗战剧。1948年,马师曾、红线女等主演的电影《审死官》在中国香港上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师曾回到广州市定居并参加粤剧工作。1950年,马师曾在广州演出揭露中国国民党官僚与地主勾结、拉壮丁、打内战的现代剧《珠江泪》。其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到香港从事演出并拍摄电影。1955年4月21日,马师曾主演的电影《父母心》上映,其后于同年底正式回广州工作。1956年,马师曾被任命为广东粤剧院团长。同年,马师曾开始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会常委等职;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先进工作者。1958年,马师曾开始担任广东粤剧院院长。1964年4月21日,马师曾因患气管癌,病逝于北京。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0年4月2日,马师曾出生在广东,幼年时与家人一同在广州市居住。1907年,在祖父经商失败后,他随家人避债至武昌,投靠时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因而得到机会学习四书五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马家辗转逃回广州,住在西关曾家大巷,马师曾就近入读清平两等小学,15岁时考入敬业中学。在中小学时期,马师曾就对戏剧产生兴趣,每逢校庆或节日,都参加演出“文明戏”,还经常瞒着父母偷偷去看粤剧。当时广州有许多有名的粤剧名班和演员,马师曾最喜欢的是武生新华、小武周瑜利、靓元亨等。
中学毕业后,马师曾遵父母之命到香港一个远方亲戚开的铜铁店里做学徒,几个月后不堪忍受欺侮责骂,不辞而别,返回广州市。其后,马师曾进入广州太平春教戏馆,签下“头尾名”(类似师徒合同,带有半卖身契性质),并取了艺名关始昌,从此开始了粤剧学徒的生活。
演艺生涯
1918年初,马师曾被转卖给前来招收演员的大牛叶,其后被带到新加坡,在庆维新班当下层演员。他从此浪迹东南亚,除演戏外,还当过教员、店员、矿工、黄包车夫,在街头卖过膏药,替殡仪馆看守过阴尸。在新埠演出时,与靓元亨相遇,并拜靓元亨为师,随他参加普长春剧团的演出,起用马师曾本名。
1923年,马师曾被聘回香港人寿年戏班,接替刚刚离开的正印丑生薛觉先,在演出《苦凤莺怜》时创造了“乞儿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从此声震省港剧坛。1925年夏,马师曾离开人寿年剧团,另组大罗天剧团,采取集体编剧免开戏师爷垄断之弊,亦用其文史知识指导编剧,有时自写瑞安鼓词或吸取国际电影故事情节,在剧本内容和表演艺术上进行革新创造,大罗天成为与人寿年其名的剧团。在此期间,马师曾被聘为戏剧改革委员会的委员,参与戏剧改革活动。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马师曾应邀至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和美国演出。在前往美国之前,他精心编印了《千里壮游集》,以向美国观众宣扬粤剧艺术。他一直强调戏剧艺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人亦孰不爱国,凡爱国者必思自葆其国有之道德文化”,提出借戏剧“以宣传我国特有之道德文化”。在九一八事变,东北地区沦陷后,马师曾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率先对“救亡粤剧”进行编演。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粤剧人士关注抗战时事,将爱国思想融入到他们编演的作品中,以宣扬鼓舞群众抗日,让“粤剧救亡运动”得以壮大。
1933年,马师曾从美国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即与谭兰卿组建救亡粤剧团——太平剧团。作为剧团的台柱,马师曾不仅担纲主演,更主动承担起编剧的工作,率先编演“救亡粤剧”。马师曾编演《斗气姑爷》《刁蛮公主戆驸马》《野花香》《京城大状师》《贼王子》等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剧目有如:《汉奸的结果》,宣扬爱国思想。后来剧团遇到一些问题,马师曾和谭兰卿便转战银幕事业。
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侵略者听闻粤剧大家马师曾的才名,邀请其为日军演出。马师曾拒绝为日演出,并组建“抗战剧团”(后改名为胜利剧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沦陷三天后,马师曾决定冒险带领全家人逃离香港,偷偷从澳门走迂回路线,最后在湛江市落脚。重新建设好剧团后,带领团员在湛江一带进行粤剧演出,宣传抗日救亡。日本侵略者得知马师曾在湛江的消息后,派特务组织追踪到湛江,威逼马师曾返回香港。但马师曾没有妥协,率领全体团员及眷属100多人转往广西壮族自治区。
1942年,马师曾在广西建立抗战剧团,率剧团到后方演抗战剧。1948年,马师曾、红线女等主演的电影《审死官》在中国香港上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师曾回到广州市定居并参加粤剧工作。1950年,马师曾带领红星剧团在广州演出揭露中国国民党官僚与地主勾结、拉壮丁、打内战的现代剧《珠江泪》。1951年,马师曾参加广州文艺界抗美援朝战争爱国大游行,任副总领队。其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到香港从事演出并拍摄电影,也曾参加红线女组织的真善美剧团,演出《蝴蝶夫人》等剧。
1955年4月21日,马师曾主演的电影《父母心》上映。同年底,马师曾正式回广州工作,于1956年被任命为广东粤剧院团长,并与红线女合演回广州后的第一个新编剧目《昭君出塞》。不久后,马师曾、红线女赴北京展演《搜书院》,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同首都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1958年,马师曾开始担任广东粤剧院院长。他曾到武汉为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作专场演出; 及后, 马师曾率团赴朝鲜、越南演出。
逝世
1964年4月21日,马师曾因患气管癌,病逝于北京。
主要作品
粤剧剧目
马师曾一生演过的剧本数百个, 其中不少是他自己编写或改写。
参考资料:
影视剧
文学作品
马师曾擅写诗词, 对书法亦有研究,并有《千里壮游集》等论著存世。
艺术特色
从粤剧学徒到自成一派的“马腔”创始人,从香港特别行政区舞台的“戏王”到抗战时期的“救亡艺人”,马师曾的艺术轨迹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在粤剧发展史上,他打破传统唱腔桎梏,将民间俗语、时代心声融入瑞安鼓词,让粤剧成为贴近百姓、反映现实的“大众艺术”。
马师曾创造了既继承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 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马派”表演艺术。他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生活体验, 创造了被称为“乞儿喉” 的旋律跳跃、顿挫分明、行腔活泼, 兼有诙谐情趣的流派唱腔“马腔”, 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栩生、个性鲜明艺术形象。他在青年时演过小生、小武, 中年则以演丑生称著, 尤其善于表演旧社会的底层人物。到晚年,马师曾多演老生, 其中以在《屈原》中演屈原、在《搜书院》中演谢宝、在《关汉卿》中演关汉卿最为人们称道, 他准确细腻地把握住这些人物各自独特的经历、身份和个性, 演活了人物, 使其表演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这三出戏也被同行和观众誉为他晚期“舞台艺术的精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马师曾原籍广东省顺德区桂洲镇(今顺德容桂),祖父马肇梅在广州市经营茶庄,父亲马公权育有四子一女,马师曾为长子。
感情生活
1942年三四月间,马师曾邀请澳门义擎天戏班的花旦何芙莲(红线女的舅母兼师傅)到抗战剧团演出,两人初次见面。1943年,抗战剧团改名为胜利剧团,红线女成为台柱,马红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两人的感情日益深厚。1944年,马师曾与红线女结婚。两人育有两子一女,即马鼎昌、马鼎盛与绍兴女儿红黄酒虹。有一次,红线女拍戏到半夜两三点,搭船过海时见到马师曾与一个女人在等船,才知道有“小三”,且两人在一起已3年。1955年,马师曾与红线女离婚。
爱好
马师曾爱好踢足球、看大戏。小时候,马师曾格外好动,课余时间不是和学生剧团排演“文明戏”,就是踢足球。他所在的业勤中学足球队,经常与西关培英中学足球队进行友谊比赛。
社会活动
1938年6月,马师曾参加由中国妇女兵灾筹赈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主办的“华南电影界,游艺筹赈会”。马师曾参演三天,前两天与谭兰卿合演《最后的胜利》《三娘教子》,第三天与当红名伶薛觉先合演《戏凤》,为筹赈会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筹赈会最后的善款全都发到前线支持抗战。同年,马师曾又在太平剧院上演其本人新编的剧目《情网杀人精》,演出的所有收入全部捐购广东国防公债。作为华南影剧两届最有号召力的人之一,在沪战发生以来,各种方式贡献给国家的钱财,不下十万元。
1942年,马师曾率领团员先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容县、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和广东省的肇庆市、郁南、德庆等地演出,筹得善款支持抗战。同年7月率团重到桂林,投入到“保卫大桂林”的救亡宣传中,并进行义演,尽全力支援前线。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后世纪念
纪念著作
2005年3月,吴炯坚和吴卓筠所著的《粤剧大师马师曾》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21年2月,为纪念马师曾诞辰120周年,花城出版社推出《粤剧大师马师曾传奇》一书。
艺术联展
2025年是马师曾诞辰125周年、红线女诞辰100周年。“纪念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艺术联展”于2025年4月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揭幕。展览通过呈现马师曾、红线女两位粤剧艺术大师的生活形象和舞台形象,展现其艺术精神与家国情怀。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学会、广东粤剧院、红线女艺术中心、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顺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胡智荣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本次“马红联展”作为纪念两位大师系列活动的开篇,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进行首展后,又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及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等地巡展。同时,还相继推出马红经典剧目《山乡风云》《搜书院》《关汉卿》的复排展演、马红艺术传承座谈会一系列活动。
人物评价
现在,行家马师曾回来了,气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周恩来总理 评)
马师曾先生八十多年前在粤剧《洪承畴千古恨》中塑造的洪承畴一角,堪称刺破时代阴霾的典型。在那个烽火弥漫的年代,这位粤剧大师编演“救亡粤剧”,将爱国思想与抗战精神融入一段段瑞安鼓词、一个个身段,在抗战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羊城派 评)
马师曾是粤剧艺术革新的先驱者之一, 他活用戏曲程式, 巧妙吸收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 在音乐、布景、服装、化妆的改良和借鉴话剧、电影手法丰富粤剧表演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粤剧网 评)
参考资料
相遇红线女 “马调红腔”结奇缘.湛江新闻网.2025-10-15
Ma Si-Tsang.imdb.2025-10-15
粤剧“泰斗”马师曾的爱国情.腾讯网.2025-10-14
马师曾.粤剧网.2025-10-14
马鼎盛解读马师曾作品《洪承畴千古恨》:红船子弟投身“救亡粤剧”,鼓舞全民抗战斗志.腾讯网.2025-10-14
审死官 审死官 (1948).豆瓣电影.2025-10-15
父母心(1955).豆瓣电影.2025-10-15
揭秘红线女两段婚姻:嫁马师曾非自愿|红线女|婚姻.凤凰网.2025-10-15
马师曾 Ma Sze-Tsang.豆瓣.2025-10-15
“纪念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艺术联展”开幕.广州市人民政府.2025-10-14
刁蛮公主戆驸马.豆瓣电影.2025-10-15
香江花月夜.豆瓣电影.2025-10-15
两地相思.豆瓣电影.2025-10-15
乡下佬游埠.豆瓣电影.2025-10-15
新姑缘嫂劫.豆瓣电影.2025-10-15
帝苑春心化杜鹃.豆瓣电影.2025-10-15
五福临门.豆瓣电影.2025-10-15
落花时节落花楼.豆瓣电影.2025-10-15
宋江怒杀阎婆惜.豆瓣电影.2025-10-15
野花香.豆瓣电影.2025-10-15
戏迷姑爷.豆瓣电影.2025-10-15
荆棘幽兰.豆瓣电影.2025-10-15
四代同堂.豆瓣电影.2025-10-15
刁蛮宫主 刁蛮宫主.豆瓣电影.2025-10-15
我为卿狂.豆瓣电影.2025-10-15
藕断丝连.豆瓣电影.2025-10-15
最后胜利.豆瓣电影.2025-10-15
宝剑明珠.豆瓣电影.2025-10-15
大乡里(1941).豆瓣电影.2025-10-15
苦凤莺怜.豆瓣电影.2025-10-15
洪承畴 洪承畴 (1940).豆瓣电影.2025-10-15
冷面皇夫.豆瓣电影.2025-10-15
赢得青楼薄幸名.豆瓣电影.2025-10-15
虎啸枇杷巷.豆瓣电影.2025-10-15
火烧石室.豆瓣电影.2025-10-15
医死阎罗王.豆瓣电影.2025-10-15
瓦岗寨.豆瓣电影.2025-10-15
贼王子.豆瓣电影.2025-10-15
红拂女私奔.豆瓣电影.2025-10-15
半面西施.豆瓣电影.2025-10-15
三盗九龙杯.豆瓣电影.2025-10-15
侠血英魂 侠血英魂.豆瓣电影.2025-10-15
夜送寒衣.豆瓣电影.2025-10-15
罗卜救母.豆瓣电影.2025-10-15
钟无艳 (1939).豆瓣电影.2025-10-15
风骚博士.豆瓣电影.2025-10-15
梦游仙境.豆瓣电影.2025-10-15
摩登女招夫.豆瓣电影.2025-10-15
最后关头.豆瓣电影.2025-10-15
龙城飞将 龙城飞将.豆瓣电影.2025-10-15
斗气姑爷.豆瓣电影.2025-10-15
妇人心(1936).豆瓣电影.2025-10-15
野花香.豆瓣电影.2025-10-15
二世祖(1935).豆瓣电影.2025-10-15
一生传奇马师曾(二).《海内与海外》杂志社.2025-10-14
粤剧大师马师曾.豆瓣读书.2025-10-15
《粤剧大师马师曾传奇》出版|戏无不可与人言:从乞丐到粤剧大师的传奇.huacheng.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