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诰

董诰(1740年-1818年),字雅伦,又字西京,号蔗林,富阳区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是清代第一个进入军机处的汉族,为清代著名政治家。礼部尚书董邦达之子,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

1763年,董诰中进士,殿试原列第三,乾隆帝调其为二甲第一,授庶吉士,参编《国史》《三通》《皇朝礼器图》,后任编修兼右中允。1771年,董诰入南书房供职,承家学善书画得乾隆赏识,历任内阁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1776年编《全书会要》,次年主修《满洲源流考》。1779年晋军机大臣。1796年擢东阁大学士,主礼部,兼管户部;丁忧期间,破例召回,暂代刑部尚书,理秋审及军务。1799年嘉庆亲政后加太子太保,服阙授文华殿大学士、国史馆总裁兼刑部尚书。1802年因平白莲教起义封骑都尉世职。1807年成《高宗实录》受嘉奖,父董邦达贤良祠。1809年晋太子太师,1810年任上书房总师傅,次年加太保。1815年乞休未准。1818年获准致仕,11月卒,追赠太傅,谥文恭。

董诰精于书画,晚年常于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其画作多获乾隆、嘉庆帝题跋,并入《石渠宝笈》。其死后归葬故里,嘉庆帝亲临祭奠,亲撰哀诗评价其为“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并命建“董公祠”。董诰墓位于新桐乡程浦村蛇浦自然村,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董诰生于乾隆五年(1740)三月廿七日,其父董邦达时年四十四岁,对其关爱有加。自幼受教于父亲及礼部选派的硕学之士,聪慧勤勉,学业精进。

步入仕途

1763年,董诰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在殿试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绩,受到爱新觉罗·弘历的青睐,被调整为二甲第一名。随后进入庶吉士序列,参与《国史》、“三通”及《皇朝礼器图》等典籍的编修工作。结束学习后担任编修一职,并兼任府右中允

1771年,董诰奉命进入南书房任职。其父董邦达精通书画之道,深受乾隆重视;受家庭影响,董诰也在书画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同样获得了乾隆的认可。因其工作认真负责、处事细致周到,逐渐赢得信任,先后出任内阁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等职务。1776年,董诰开始负责《全书会要》的编写任务;次年,又承担起《满洲源流考》的主编工作。

1779年,董诰升任军机大臣。1796年,他被破格提升为东阁大学士,掌管礼部事务并兼管户部。次年因母亲逝世返乡守孝期间,适逢川陕鄂地区发生白莲教起义,乾隆打破惯例召回京城,让其暂代刑部尚书之位,负责秋季案件审理与军事相关事宜。

1799年春,乾隆去世后,爱新觉罗·颙琰掌权并清除和珅势力,董诰不仅保留原有职位,还加封太子太保衔。待其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同时担任国史馆正总裁兼刑部尚书。1802年,随着白莲教起义被平定,董诰获封骑都尉世袭爵位。

1807年,《高宗实录》编纂完成,鉴于董诰主导此项工程长达八年之功,嘉庆给予特别表彰,并准许其父董邦达入祀贤良祠。1809年嘉庆五十大寿时,晋升董诰为太子太师。1810年委派其担任上书房总师傅,次年又追加太保称号。

1815年,时年76岁的董诰以健康原因请求退休未准。直至1818年再次提出辞职申请才获批准。患病期间得到御医精心治疗护理,于当年11去世,享年79岁。死后追赠太傅头衔,皇帝亲自吊唁致哀,赐谥号“文恭”。

主要作品

文化成就

董诰以其文章、绘画受到二朝皇帝的喜爱,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有不少与此有关。在乾隆时代,他任过《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承办《四库全书会要》。辑录过《满州源流考》。在太学修改删定《石经》。任过江南乡试正考官。爱新觉罗·颙琰时代,任过实录馆总裁,前后八年(1799-1807)监修《高宗纯皇帝实录》。任过国史馆正总裁,顺天乡正考官,上书房总师傅。董诰善于书法、绘画,晚年时每天上朝回来,坐于家中就在一粒芸麻上写上“天下太平“4个字。他的绘画作品有不少爱新觉罗·弘历、嘉庆帝都写过题跋,这些画均收入《石渠宝笈》。

《满洲源流考》

《满洲源流考》,又名《钦定满洲源流考》,是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章佳·阿桂等人奉敕编撰的一部民族史地志,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谕,将“后金之沿革、满洲之始基,与夫古今地名同异”“详加稽考、勒为一书”'。大学士阿桂(1717~1797,正蓝旗满族)、于敏中(1714~1779,金坛区人)等奉敕撰。翌年书成,共20卷。内容分4门:①部族(卷1~卷7),上溯肃慎、挹娄、勿吉、渤海国完颜氏、建州诸部和相邻近的索伦、费雅喀等部的兴衰稽核史籍,考订异同。②疆域(卷8~卷13),始自肃慎,迄至元时,凡史册所载诸城镇村寨,按其方位,证以当时地理形势,分条辨释,并将辽、金宫室建置和古迹载入,附以明卫所城站考。③山川(卷14~卷15),对其名川胜地据地志所载,古今互证,析异定讹,不可考者存疑。④国俗(卷16~卷20),对满族及其先民的习俗、祭祀、物产等分条胪列,并就骑射的起源和饮食特点等方面繁征博引,还以渤海国的文献、金源的官制,附录于此。此书为清统治者为炫耀其先世渊源久远、部族众多的发祥历史而作,对女真各部与明王朝的隶属关系,力加隐晦,对于建州三卫,尤有所讳,略而不论。但是,由于书中全面、系统地搜辑了有关文献资料,仍为研究东北史地和满族等诸民族的重要参考资料。

《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先后由三十一位大臣奉敕编纂的皇家书画著录。著录分为初编、续编、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续编成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编成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编四十四卷。在历次《石渠宝笈》的编纂中,许多在书画鉴定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大臣、学者都参与其中,如张照梁诗正励宗万董邦达等人,使得《石渠宝笈》汇集了饱学之士的研究、鉴定、编辑和著录。

《四库全书会要》

《四库全书会要》是遵照爱新觉罗·弘历的旨意,于《四库全书》馆之外,专门设定《四库全书会要》修书处,由王际华等担任总裁官,陆费墀担任总校兼编篆官,前后费时五年,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末修成。 这部《四库全书会要》是由乾隆皇帝本人亲自挑选,是精中选精、百里挑一的,参加编篆的都是硕学名儒,经过反复校勘,缮写工整,装潢考究,尽善尽美。 《四库全书》编纂之初,征书纷至沓来,卷帙浩繁,不便浏览,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部重要而必备的图书,所以在开馆之初,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以较快速度,编纂一部《四库全书会要》,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四库全书会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宫宁御花园的“摛藻堂”。次年,又誊缮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屋”,以备乾隆随时阅鉴。

《四库全书会要》共463种,20828卷,11178册,下设若干子目。其中,经部173种,3576卷;史部70种,6535卷;子部81种,2866卷;集部139种,7851卷。《四库全书会要》成书后,乾隆欣喜若狂,题诗一首:全书收四库,会要粹其精。事自己巳兆,工今戊戌成。于焉适枕柞,亦欲励尊行。设日资摛藻,犹非识重轻。 《四库全书会要》修成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命运多舛。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藏于“味腴书屋”中的那套《四库全书会要》被化为灰烬。而存于“摛藻堂”里的那套《四库全书会要》,则一跃成为天壤间仅存的孤帙。但朝廷大内,宫禁森严,一般人无法涉足“摛藻堂”而得窥《四库全书会要》。直到1924年,爱新觉罗·溥仪溥仪迁出皇宫,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图书,才发现《四库全书会要》依然尘封故处,安然无恙,触手如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将此书运往重庆市,1949年,又将此书运往台湾。

文学著作

轶事典故

全唐文

全唐文》是有清一代继《全唐诗》之后由皇帝下诏敕令编纂的又一部唐代文献总汇。其纂辑始于爱新觉罗·颙琰十三年(1808),成于嘉庆十九年,前后历时六载。为辑纂此书,官方组成了由时为文华殿大学士的董诰出任总裁官的庞大的编辑班子,先后预其事者多达八十八人。其中实际主持编辑的,是总纂官徐松法式善孙尔准、胡敬、陈鸿墀诸人。

任职最久的军机大臣

雍正七年(1729年)起,军机处成为清朝核心决策机构。康熙时期,内阁与南书房曾掌实权,其大学士虽被民间称为“相国”,但爱新觉罗·弘历明确否定该称谓,指出大学士实为秘书性质。未兼领军机大臣衔者仅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国家重大机密决策由军机处负责。议政王大臣会议自雍正朝渐被边缘化,至乾隆时终遭裁撤,军机处地位愈发重要。

清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军机大臣为富阳区人董诰。其任军机大臣四十年,大学士二十三年,任期均居前列,且跨越乾隆、爱新觉罗·颙琰两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董诰以进士身份入翰林院,因善书画受乾隆赏识入值南书房。历迁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四库全书》副总裁等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入直军机处,五十二年(1787年)升户部尚书并加太子少保衔。因参与平定台湾、廓尔喀之役有功,两次获绘像于紫光阁。

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破格擢董诰为东阁大学士,理由为其勤谨胜任远超刘墉纪昀等候选者。乾隆退位后形成父子共治局面,董诰在处理朱珪调任争议时以“圣主无过言”巧妙回应,既维护皇权又化解矛盾。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年)丁忧期间,乾隆特赐陀罗经被并派额驸祭奠,服丧未满即命其署理刑部尚书和珅伏诛后,董诰复入军机处,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管刑部。

董诰为人谦和谨慎,家奴窃其朝珠仅予训诫而非逐出。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起义时,主张区分普通信众与谋逆者,建议宽赦多数教徒。任上书房总师傅期间礼待孩童,乡里小儿呼其名亦以“老表兄”相称而不怒。嘉庆二十年(1815年)因病请辞未准,改辖兵部;二十三年(1818年)退休,十月卒,追赠太傅,谥文恭。爱新觉罗·颙琰亲往吊唁,赞其清廉,诗刻墓前表彰。

亲属成员

人物评价

董诰深谙为官之道。《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有讥讽他的谚语庸庸碌碌曹操,哭哭啼啼董太师。”(陈伯超评)

董诰历经两朝,深受朝廷器重。其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勤勉奉公,敢于直言进谏。在处理复杂政务与人际关系时展现出卓越能力,为官四十载未购置田产宅第。兼具文学艺术才华,擅长诗歌创作、绘画及文章写作。综合其政绩与品行,董诰堪称嘉庆时期的杰出辅臣。

后世纪念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三年(1818),董诰病逝,谥文恭,归葬故里。嘉庆帝亲临祭奠,亲撰哀诗评价其为“世笃忠贞清节坚,先皇恩眷倍寅虔。骑箕仙苑九秋杪,染翰枢廷四十年。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亲临邸第椒浆奠,哀挽荩臣考泽宣”。并命令侍郎姚文田将诗传至董家,而且要刻在幕碑上。董诰墓位于新桐乡程浦村蛇浦自然村,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为坐北朝南,有神道、台阶,两边有石虎、石像和御制诗碑。墓碑文为: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元日,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文华殿大学士。晋赠太傅,显考董文恭公 暨皇清晋赠淑人,显生妣宋太淑人合葬墓。

董公祠位于富阳区,专为纪念历史名人董邦达、董诰父子而建。该建筑地处鹳山西麓,朝向南方,呈两进三厅合院式布局,属传统风格。祠内通过人物塑像、文字说明、事迹画作、实物影像、碑刻题记、匾额楹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系统展现了董氏父子清正廉洁的品质、卓越的艺术成就与高尚的道德风尚。

参考资料

..2025-10-08

董诰 Gao Dong.豆瓣.2025-10-10

“二董”清风山高水长.浙江省纪委监委.2024-10-21

【浙江人物】二董.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1

《钦定满洲源流考》.故宫博物院.2024-04-18

《满洲源流考》.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5-10-12

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故宫博物院.2024-04-02

了解《石渠宝笈》,你应该知道这些.紫禁城.2024-04-02

【《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2024-04-02

四库全书荟要.豆瓣读书.2025-10-12

董邦达董诰研究会开展清明祭扫“二董”活动.微信公众平台.2025-10-08

建筑会说话:在董公祠,“二董”清风款款来.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资讯网.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