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洪峰(德语:Matterhorn),坐落于瑞士瓦莱州采尔马特小镇境内,地处瑞士与意大利两国边境地带,海拔4478米,是阿尔卑斯山脉最后一个被征服的主要山峰。其外形像一个四面的锥体,每个面都非常陡峭。马特洪峰有三个常用名称,其中德语名称由德语Matt(山谷、草地)和Horn(山峰呈锥状像一只角)组成,表达了山峰的特征。
马特洪峰山体高、地势陡,以山岳地貌为主,呈现山峰、山脊、山谷、冰川等多样形态。该区域属高山气候,气温寒冷、降雪量大且天气多变,周边分布着多座冰川,其标志性的金字塔形态与尖锐山脊,正是冰川持续侵蚀雕琢的结果。较低山坡以高山草甸为特色,生长着多种适应恶劣环境的高山动植物。马特洪峰的形成,与塑造阿尔卑斯山脉的构造过程密切相关——构造板块碰撞推动阿尔卑斯地区隆起,包括其所在的彭尼阿尔卑斯山。山峰主体由片麻岩、花岗闪长岩等岩石构成。
1865年,英国的登山家爱德华带领7人团队从北东棱登顶,成为首支成功登上马特洪峰的登山队。适合观赏马特洪峰的地点有采尔玛特和马特洪峰冰川天堂,其中马特洪峰冰川天堂还是欧洲的滑雪胜地。马特洪峰高辨识度的三角锥形状被视为瑞士阿尔卑斯山乃至整个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标志性象征,常被运用在营销和旅游推广方面。
名称由来
马特洪峰横跨瑞士和意大利两个国家,有三个常用名称,分别是德语名称、法语名称和意大利语名称。
德语名称“Matterhorn”,既是由“Matt”(山谷、草地)与“Horn”(山峰呈锥状像一只角)组成、体现山峰特征的词汇,也是融合采尔马特及山顶俯瞰的马特山谷(Mattertal)名称的复合词。这两个词中的“matt”,均源于一个古老的日耳曼语词,意为“高山草甸”——这很贴切,因为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夏季,当低洼积雪消融时,这片地区随处可见茂密的阿尔卑斯山植物。
意大利语名称“切尔维诺(Cervino)”以及法语名称“塞尔万(Cervin)”,很可能源自拉丁语中表示“森林”的“silva”一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两个名称来自意大利语和法语里表示“鹿”的词汇。马特洪峰在法语和意大利语中又被称为切尔维诺峰,它的来由则有各不相同的说法。其中之一可追溯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弗朗西斯·拉伯雷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切尔维诺,他陪同独眼巨人穿越瑞士,传说中,巨人王途经之处,都会被踏为平川,只剩此山尖高高耸立。
形成原因
马特洪峰的形成依托于阿尔卑斯山脉整体的地质演化背景,且受冰川作用的深度塑造,具体过程可分为两个关键阶段。首先在地质板块运动阶段,由于板块碰撞产生多次冲断层,大量巨大岩体被掀起并移动数十千米后覆盖于其他岩体之上,同时形成大型水平状平卧褶皱,这一地质活动为马特洪峰所在区域的山体奠定了初始构造基础。进入更新世后,阿尔卑斯山区成为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厚达1000米的冰盖广泛覆盖山区,冰川的长期作用开始重塑山体形态:起初,山坡背风凹地因持续降雪堆积积雪,未融化的积雪经逐年压实变硬成为冰,逐渐形成圆形坑洼状的冰斗;之后,冰川不断磨蚀山峰周围的冰斗,使山体顶部逐渐凸显为尖锐的角峰,而马特洪峰形似金字塔的独特峰顶,正是冰川通过上述过程塑造出的典型角峰形态,也因此造就了其区别于其他山峰的显著特征。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马特洪峰位于欧洲南部,瑞士与意大利的边境,瑞士瓦莱州小镇采尔马特。
气候
马特洪峰属于高山气候条件,气温寒冷,降雪量大,天气变化多端。
地形地貌
马特洪峰海拔4478米,为阿尔卑斯山脉高峰之一。该区域山体高、地势陡,山岳地貌占据主导,呈现出山峰、山脊、山谷、冰川等多样地貌形态。其特点是独特的金字塔状形状,外形像一个四面的锥体,每个面都非常陡峭。每个面都面向一个基本方向(北、南、东、西)。山顶的标志是尖锐的岩层。马特洪峰具有高辨识度的三角锥形状成为阿尔卑斯山和瑞士的象征符号。
水文
马特洪峰周边分布着多座冰川,东部的戈尔纳冰川与西南部的兹穆特冰川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冰川的活动对山峰周边景观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马特洪峰标志性的金字塔形态与尖锐山脊,正是在冰川侵蚀的持续作用下被进一步雕琢而成;在冰川作用活跃期,冰流与冰川不仅刻蚀出深邃的山谷,更以漫长的地质作用打磨出山脉的独特特征,其标志性的四面山体面貌也由此形成。
生物多样性
马特洪峰较低的山坡以高山草甸和植被为特色。该地区生长着多种高山动植物,包括适应恶劣山区环境的山花和物种。
地质
马特洪峰的地质历史与塑造阿尔卑斯山脉的构造过程密切相关。阿尔卑斯山本身是非洲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构造板块的碰撞导致阿尔卑斯地区的隆起,其中包括马特洪峰所在的奔宁阿尔卑斯山。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压力和岩石褶皱,导致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崎岖而复杂。
马特洪峰独特的金字塔形状和尖锐的山脊因冰川侵蚀而被进一步雕刻。在冰川作用期间,冰流和冰川雕刻出山谷并塑造了山脉的特征,包括其标志性的面孔。
土壤
马特洪峰主要由岩石组成,例如片麻岩和花岗闪长岩。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花岗闪长岩是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侵入性火成岩。
自然灾害
由于马特洪峰陡峭的山壁和不断变化的天气条件,马特洪峰很容易发生雪崩。
风景名胜
采尔玛特
采尔马特是欣赏马特洪峰的核心基地,地处北坡山坳,四季游客云集。这里气候大多晴朗干燥,空气清新干净,在村内即可望见挺拔的马特洪峰。最佳观景点是跨越河川的桥上,沿天主教堂旁向河川方向前行即可抵达,建议至上层铁桥取景。马特菲斯普(MaerVispa)河两岸是仿传统的木造旅馆,视线顺河川向上延伸,晴空下马特洪峰雪白三角锥造型昂然独立,尤其是日出时刻,村庄隐约可见,阳光在山头刷上粉雾与玫瑰金,宛如光线魔法秀。
游客可搭乘2003年冬季启用的马特洪峰缆车,仅需12分钟便能抵达黑湖,此处无屋顶、树枝遮挡视线,能将马特洪峰、高山湖泊与小巧教堂共同构成的经典阿尔卑斯山景尽收眼底。此外,小镇还建有马特洪峰博物馆,从远古时期马特洪峰的隆起历程、攀登谜团,到小镇自身古老历史,为游客深入了解名山与当地人文打开了窗口。
马特洪峰冰川天堂
马特洪峰冰川天堂(Matterhorn Glacier Paradise)位于小马特洪峰(KleinMatterhorn)山头,是距离马特洪峰最近的观景台,同时拥有全欧洲最高的高空缆车站及观景台。其所在的采尔马特地区多晴朗干燥天气,上午时段因水气未上升,空气洁净,可远眺28座海拔超4000米的阿尔卑斯山脉系群峰;能见度良好时,还能观测到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及地中海。山顶缆车站建筑符合瑞士Minergie-P最高环评标准,属环保绿建筑,内部设有餐厅、纪念品店、地底冰宫,另附设可供住宿的登山小屋。该区域终年积雪,即便在盛夏,也有长度达20公里的滑雪道,是欧洲夏季滑雪胜地。
玫瑰峰
玫瑰峰位于马特洪峰附近它虽然没有马特洪峰出名,但其实比马特洪峰还高(4636米),山峰时常云雾缭绕,其下有巨大的冰川、冰洞,都是难见的奇观。
相关文化
象征地位
马特洪峰高辨识度的三角锥形状被视为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乃至整个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标志性象征,常被运用在营销和旅游推广方面。
艺术与文学
马特洪峰已融入流行文化,出现在文学、艺术和音乐中。马特洪峰激发了众多艺术家、作家和摄影师的灵感。它的雄伟存在已在绘画、文学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中得到体现。这座山的象征意义常常超越其物理属性,代表挑战、胜利和大自然的崇高。
文化符号
马特洪峰已被纳入各种标志和符号中,包括三角巧克力品牌的标志性标志。它的形状和突出地位有助于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探索历史
1581年,马特洪峰首次被提及,当时叫“Mont Cervin”。1647年,它第二次被称作“monte silvio”。1680年,在博尔戈尼亚的一幅地图里,“M.Servino”首次被画了出来。1682年,“Matterhorn”这个名字首次被使用。
马特洪峰从19世纪初开始就是登山客们的挑战圣地,然而马特洪峰的险峻山崖却让不少生命葬送在深壑绝壁之间。1861年,英国的登山家爱德华·怀姆珀从布勒伊开启了第一次登顶尝试,之后他又多次尝试,都没成功。1862年,肯尼迪、佩林和托格瓦尔德(在冬季)尝试攀登马特洪峰,M·奥达雷凭着勇气最先登顶,还有A·沃尔特、J·A和C·卡雷尔,以及怀姆珀的五次尝试,有时他独自去,有时和麦克唐纳、爱德华六世卡雷尔一起。
1865年7月14日,爱德华·温珀、查尔斯·赫德森、弗朗西斯·道格拉斯(Francis Douglas)、道格拉斯·哈多(Douglas Hadow)、米歇尔·克罗(Michel Croz)和彼得·陶格瓦尔德斯(Peter Taugwalders)父子从采尔马特登山,成为首支成功登上马特洪峰的登山队。不幸地是,下山的时候米歇尔·克罗、道格拉斯·哈多、查尔斯·赫德森和弗朗西斯·道格拉斯四人发生意外,堕进1400米以下的冰川里身亡。事后,除道格拉斯的尸首不能寻回外,其余三人都葬在了采尔马特。
三天后,让-安托万·卡雷尔(Jean-Antoine Carrel)带领的团队成功从南边登顶。后来J·B·比奇也登顶了。1868年,第一座避难小屋在马特洪峰约3800米的地方建成,由酒店经营者塞勒和蒙特罗莎DAC区修建。布勒伊经马特洪峰到采尔马特的首次穿越,是由J·廷德尔和S·德·马奎斯完成的。
1871年,登上马特洪峰的首批女性是露西·沃克小姐(成功登顶)和布勒沃特小姐(完成穿越)。1874年,怀姆珀为了摄影,又和J·A·卡雷尔、J·B·比奇等人一起攀登马特洪峰。1880年,马特洪峰上的霍恩利特(如今的样子)建成了,1915年还进行了扩建。1882年,从布勒伊经马特洪峰到采尔马特的首次冬季登顶和穿越完成,是V·塞拉和J·A·拉蒂、D·卡雷尔等人一起做到的。1889年,教皇庇护十一世的随行人员J·A·拉蒂成功登上了马特洪峰。1890年,J·A·卡雷尔,既是怀姆珀在马特洪峰的竞争对手,也是他的伙伴,在一次严重的马特洪峰事故后,因精疲力竭去世了。
1898年,夏慕尼的戈尔内格拉特铁路开通了。1911年,爱德华·怀姆珀在凤凰城去世,享年72岁。经过多年尝试,马特洪峰最终通过缆车实现了登顶(M·皮亚琴察和J·卡雷尔、J·加斯帕德一起)。1915年,马特洪峰上的索尔瓦小屋建成。1929年,弗里茨·赫尔曼独自成功攀登了马特洪峰的西壁,V·德·博克莱尔也成功登顶了。1931年,慕尼黑的佛朗兹·斯坦格尔和托尼·施密德征服了马特洪峰的北壁。
人类活动
攀登路线
除Hörnli外,马特洪峰的登山者可选择其他路线如意大利脊(Italian Ridge)(难度评级为D)、Zmutt Ridge(难度评级为D)及难度最高的北面路线(难度评级为TD+)(到1931年才被施密德兄弟(Toni Schmid与Franz Schmid)征服),因此该路线又称为施密德路线。
旅游与经济
马特洪峰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和登山者,为瑞士采尔马特和意大利布勒伊-切尔维尼亚等附近城镇的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这座山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带动了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发展。
交通
瑞士各处都有火车前往采尔马特,从苏黎世出发大约5个小时,从日内瓦出发约3个半小时,从伯尔尼出发大约3个小时。采尔马特是一个汽车禁行的旅游胜地,私人汽车必须停放在塔什,游人乘班车到达采尔马特入口,然后再换乘20分钟一班的黄绿两色电动公交车前往山谷底部的“马特洪峰冰川天堂”缆车车站。塔什拥有1800个车位的露天公共停车场和1300车位的遮蔽式私人停车场。
冰川特快是一条从采尔马特行驶到圣模里兹之间的观光路线。冰川特快的行驶速度并不快,在路程中,冰川特快一共会经过291条桥梁、91个隧道,并通过海拔2033米的欧伯拉普隘口,总时程约7个半小时。冰川特快全线采用窄轨铁道,并有部分路段利用齿轨以利在陡峭的坡度上行进。
姐妹山峰
2001年,马特洪峰与云南省丽江的云南玉龙雪山结为姊妹山峰。北京时间2020年4月19日上午8点至10点,一面五星红旗被投影在马特洪峰上。采尔马特谨以此行动祝福远方朋友,特别是姊妹城市丽江市,盼望与大家早日重逢。瑞士阿尔卑斯名峰将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借此方式传递希望和勇气,共克时艰。
参考资料
小镇采尔马特 对汽车说不.中国青年报.2025-10-09
马特洪峰,瑞士-意大利.geologyscience.2025-10-09
10 Things You May Not Know About the Matterhorn.climbing.2025-10-09
A Guide to the Matterhorn.steigercie.2025-10-09
给自己8天假期去瑞士滑雪 | 全球GO.凤凰网旅游.2025-10-09
世界自然奇观丨阿尔卑斯山.geosociety.2025-10-09
Matterhorn, 4474 m, Walliser Alpen frz. Mont Cervin, ital. Monte Cervino, auf schweizerisch- italienischer Grenze.Matterhorn, 4474 m, Walliser Alpen frz. Mont Cervin, ital. Monte Cervino, auf schweizerisch- italienischer Grenze.2025-10-09
全球死亡率最高的十座雪山.kknews.2025-10-09
瑞士阿尔卑斯名峰投影五星红旗 祝福中国.凤凰.2020-04-19